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,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,所以形象地叫做“交领”;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,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,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,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,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,地即人道,即方与正。而袖子,则是圆袂,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。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。
汉服的领型典型的是“交领右衽”,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,衣襟在胸前相交叉,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,在外观上表现为“y”字形,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。衽,本义衣襟。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,将右襟掩覆于内,称右衽,反之称左衽。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“交领右衽”传统,也和和中国历来的“以右为尊”的思想密不可分,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。
中国民族服装服饰不仅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。而且是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。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,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,同时,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、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,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。不难想象,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独立于民族之林的,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,不管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,在历史进程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体,各奔东西,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。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,是民族的内在气质、精神动力,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,顽强地表现其民族特性,以区别民族之间的差异性。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、形象展示。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,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,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。它不仅有实用性的特点,方便着装,便于劳作,而且更有观赏性的特点,节日盛装,美化生活,有的还具有收藏性的特点,如婚嫁礼服等等。一些服装服饰价值连城,成为服饰之宝。这些服装服饰,大都由劳动人民自己动手,从纺线到织布,到刺绣到成衣。
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有极强的区域性特点。这是因为中国的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,呈现“大分散、小聚居”之势。由于中国幅员辽阔,东西南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性大,经济发展不平衡,分居各地的民族为适应所处自然环境,谋求自身发展,创造了不同民族、不同区域的服装服饰。沿江河湖海而居,同是与水为邻,也有其不同的特点,大海的怒涛与水乡的恬静、下海捕鱼与内河下网完全是不同的境界,因此其服装服饰也是不一样的;同是住在深山之中,有的在山中密林深处,有的在山脚平坝之地,也是有区别的;同是以牧业为主,但东北、华北草场与西北草场和高原上的草场也是不尽相同的;平原的民族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,穿戴也很不一样。尽管如此,但有一点是相同的,就是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,即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特点。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,把本民族的特质文化内涵注入其中,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一道道靓丽的服装服饰风景线。
现代西装出现之前,近代西方男性出席商务场合穿的套装,有一件又长又厚的黑色外套,称为frock coat。直至19世纪末,美国人开始改穿比较轻便、只长及腰间的外套,称作sack suit。这成为了非正式、非劳动场合的日间标准装束,即使是朴实的男性也会有一套这样的西装,让星期日上教堂时穿着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,这种简便套装会连同背心穿着。
另一方面,晚间套装也发展出一种非正式装束。原本的燕尾服演变出小晚礼服。时至今日,小晚礼服甚至取代燕尾服,成为出席晚间场合的标准装束,而历史较长的燕尾服只留给庄重的场合穿着,如宴会、音乐演奏会、受勋仪式等。日间的正式装束则是早礼服。虽说现代场合一般已经不太拘泥于繁文缛节,但视乎出席场合所要求的礼节,请柬上应该会注明穿衣要求。